长沙铜官窑遗址2010年度上半年考古工作简介

[日期:2010-06-17]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2010年3月16日,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正式启动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同湘潭市博物馆、衡阳市文物处、衡山县文物管理所、衡东县文物局、怀化市文物处、中方县文物管理所、学历史系等单位的专业人员组建了长沙铜官窑遗址考古工作队。在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的大力协助下,考古工作紧凑有序地展开,考古队员团结协作,克服困难,至6月初,考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将2010年度上半年的考古工作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考古调查

为全面掌握长沙铜官窑遗址的现状与文物资源, 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我们在长沙铜官窑遗址窑区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普查,在石渚湖南北两岸约2公里范围内确查窑址68处,其中石渚湖北岸窑区60处,南岸窑区8处。经此次调查表明,石渚湖南岸一带的低矮山丘也是长沙铜官窑的窑区范围,该区产品与石渚湖北岸窑区部分产品的特征相同,但以烧制青瓷器和粗陶胎质的大型盛器为主。石渚湖南北两岸的窑址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研究长沙铜官窑渊源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石渚湖北区。基本与现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范围重合,面积约68万平方米。我们在该区共确查窑址60处。这60处窑址按保存现状可分为三种类型:第1类,现存窑床或窑墙的窑址,共45处;第2类,未见窑床或窑墙但有大量原生窑业堆积、窑砖、烧土或窑渣,可判定存在的窑址,共6处;第3类,以往工作明确记载但窑炉现已彻底被毁的窑址,共9处。结合以前的工作成果和此次调查的初步印象,窑区内沿河(湘江)、沿湖(石渚湖)的窑群,其始烧时代可能相对较早,堆积区地层底部以青瓷为主。

2、石渚湖南区。窑址主要分布在石渚老街、泥家台、游船嘴和老窑上一带低矮山丘上,面积约60万平方米,窑址分布密度较北区稀疏,共确查窑址8处。其中老窑上窑址群值得注意,当地村民传说此处山冲两侧的山包上共有7处窑址,并且声称“老窑上的窑址比石渚湖对岸的窑都早,所以叫老窑上”,但我们只发现5处窑址。老窑上窑群以烧制粗陶胎质的大型盛器为主,胎壁厚重,器型粗大,以大陶缸为主;老窑上窑群以水波纹装饰大型盛器口沿下部的特点我们在北区陈家山窑群的产品中也有发现,这些窑址与石渚湖北岸窑区的关系还有待深入考究。

(二)考古发掘

原计划于2010年3月至6月进行考古发掘的陈家坪遗址地势较低,上半年雨水较多,雨水量稍大即被水淹,考古发掘工作难以开展。故发掘点首先选择在急需进行展示方案设计的谭家坡1号龙窑两侧(即Y38),以期较完整地揭露作坊与其他相关遗迹,便于整体展示。我们在Y38保护棚西、南、东三面布5×5㎡探方39个,发掘面积975平方米。发掘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清理1983年发掘区,重新揭露作坊遗迹。现1983年的发掘探坑已经清理完毕,当年回填保护时所铺垫的塑料膜尚保存较好,由于保护工程未能同步,我们暂不揭开1983年的保护膜,防止日晒雨淋对遗迹产生不良影响。1983年塑料膜覆盖的作坊遗迹呈圆坑状,共有相连的三处,可能是练泥池。

2、Y38原生文化堆积的解剖和发掘。Y38原生废弃堆积主要分布于窑身腰部至窑尾的两侧,呈“八”字形分布,最深处约10米,部分探方发掘深度现已达2~3米,堆积中除大量匣钵、匣钵盖、垫圈、垫饼等窑具外,出土了大量瓷器残次品及碎片,瓷器品种丰富,涉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器物多具唐末五代的时代特征。重要遗迹现象有H3。H3为一大型长方形深坑,其北台面为1983年发掘出的作坊遗迹,其东10米为Y38窑头火膛,其西南部已被破坏,H3的底部已出露一些可能与制瓷有关的遗迹现象,初步判断H3为一处制瓷工棚。已出露的遗迹我们暂不清理,待全面揭示H3,明确H3的性质后作整体保护性清理。

目前,考古工作仍在继续。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主要遗迹单位都将完整地展露于外,建议立即启动保护工程,设计Y38整体展示方案。

标签: 陶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