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缩釉的原因
• 阅读 0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釉层卷曲、结块、脱离坯体的现象,一般称为缩釉
陶瓷缩釉的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补救的办法的用湿海绵擦掉坯面上的灰尘。建立除尘间,避免灰尘落坯。若施釉需要适当增厚,可在釉料中添入少量(3%)的膨润土。釉下彩绘易产生缩釉缺陷,因为釉下彩绘的彩料类似于釉下留存了尘灰。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釉下粉料中混入少量的釉浆,或者少量的阿拉伯树胶。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因此,这类釉一般适宜在未素拍打的生坯上。为了适应在素烧坯件上使用,可在釉料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如煅烧过的粘土和瓷土以及方解石等非塑性原料量。加入的非塑性原料量等于减去了一定的塑性原料量。此外,用手指轻轻地摩擦瓷器干燥的釉面,使釉面变得光滑,也有助于消除一些釉面裂纹。在釉面干燥尚未达到要求时,加热过快也易产生堆釉的缺陷。
标签:
陶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