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初汪森款紫砂颇有遗风
时期菊顶筋囊式紫砂壶 小满已过,随气温一同攀升的是鉴宝现场的热度。连续两个周末分别在国香茶城和河南省龙祥宾馆进行的大河鉴宝,各具看点,精彩纷呈。 壶友全家总动员 与河南省第二届紫砂艺术节联动的一期大河鉴宝上,最令人期待的自然是紫砂藏友会晤紫砂大师。 刘先生痴迷紫砂收藏已有很多年,从未拿出来鉴定,只为玩一个开心。这次听说来自宜兴的紫砂收藏与鉴赏大家张一成来到大河鉴宝,他就心动了。...
-
清代经典紫砂壶赏鉴
陈绶馥制螭龙云雷纹壶 (清代) 平盖,短颈,鼓腹,圆底,乳式鼎足。流若龙首,把饰 蟠螭,钮似伏狮。壶体绛红色,腹部饰黑泥印云雷纹装饰带。底钤凤舞纹样方印,盖内钤有阳文直书正楷“绶馥”椭圆小章。绶馥,姓陈,乾、嘉年间人。披云楼旧藏有陈绶馥制于乾隆三十八年的紫砂大壶。其名不及杨彭年之辈炫显,作品传世甚少。 紫砂胎刻书画锡壶 (清代) 壶为紫砂胎外包锡皮。壶身呈斛形...
-
清代经典紫砂壶(5)
鱼化龙壶(清代) 此壶选泥精细,泥色极为纯正。通身作海水波浪纹,线条流利,简洁明快。鱼龙吐珠,神韵生动。壶盖安装的龙首伸缩自如,优美灵活。配以龙尾执柄,浑成一体,格律谨严。考清代中叶阳次制壶名手一时涌现,特以二泉杨彭年为制曼生壶饮誉独高,然细审传世真品,大亨所制巧思出群,格调高雅,诚有过之。借其颇自珍重,距今虽百年余年,而作品传世绝少。鱼化龙式为其代表作,此壶已为国内孤品...
-
清代经典紫砂壶(4)
八卦纹束竹段壶 (清代) 壶身外壁似一捆整齐的竹段,中腰以一竹束之。竹段顶端(即壶面边沿)逐个雕刻小圆圈,以示竹心中空,形象逼真。壶盖以的为中心雕入卦纹,把、流堆雕龙头。壶底三足,亦雕刻矮竹段编连状,底面雕星象纹。壶色泽蟹青,造型典雅,装饰协调,堪称上品。盖内钤瓜子形阳文楷书小印“大亨”...
-
清代经典紫砂壶(3)
杨凤年制梅段壶 (清代) 壶形似梅椿一段,敛口,直腹,假圈足。壶身贴塑梅枝三丛,繁花盛开,再饰以断枝瘿节。钮、把、嘴皆作梅枝形。色呈暗红,泥质细密。壶底钤阳文篆书“杨氏”小圆印。作者杨凤年为清代宜兴制壶名手杨彭年之妹...
-
清代经典紫砂壶(2)
紫砂胎刻书画锡壶 (清代) 壶为紫砂胎外包锡皮。壶身呈斛形,四角形短直流上细下粗,镶螭虎状青玉环形把,正方形盖上嵌矩形白玉钮。器身一侧刻牡丹纹,另一侧刻隶书:“微润欲沾,雨前吐尖。己丑小春月,石梅”己丑年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深赭色紫砂胎底内钤“杨彭年制”阳文篆书印款。此壶将紫砂与锡、玉工艺相结合,堪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为难得的工艺珍品。此壶出土于清咸丰元年墓...
-
清代紫砂壶寒玉壶(杨彭年制钱杜书画)鉴赏
紫砂壶起源于宋代,明代万历年之后,宜兴紫砂进入了其繁盛的时代。紫砂陶器在数百年的流传、使用过程中,逐步演变成今日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这个由日用陶器变为实用和陈设相结合的工艺品的演变,除了得天独厚的紫砂泥与历代陶艺人的贡献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历代文人的参与,为紫砂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文人参与紫砂制陶或托物言志或以壶养性,他们不同程度的参与了紫砂壶形制的变化和装饰。...
-
清代精品金银彩绘山水茶壶
金银彩绘山水茶壶-紫砂壶 通高10.2cm,口径8.4cm 通体呈方形,直口,口以下渐广,方圈足.曲形柄,流、柄均凸起四棱,与壶体相呼应。口上附盖与壶体相吻合。用紫色砂泥制作,形体古朴大方。腹部一面用金银彩绘山水、楼阁和松柏。另一面为金彩篆书御制诗:“御制 花港观鱼,锦梭不籍。 天孙掷练,影中堆万。簇云设与,水仙作春。服天边风,月傲清华。”共三十四字。盖面用金彩描绘卷枝纹作边饰...
-
清乾隆玲珑八竹壶
玲珑八竹壶 高13厘米 宽9.1厘米 清 无款 壶身由八个筒形竹节镶接组合,大小等同,布局均衡规范。曲流,耳形把,桥钮,均取竹节状,棱角分明,造型奇巧,外形优美,线条曲直并蓄,周身雕镂竹之枝叶,玲珑剔透,主体感强。手工泥塑成器,做工精良,口盖吻合严密,有内胆。紫砂胎质精细,色泽红润,可谓巧形、巧色、巧工。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过修养生息,江南一带经济繁荣,也是宜兴紫砂的繁荣时期...
-
海棠树干壶
在明代晚期的一批紫砂大家中,蒋伯?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制作的海棠梅干壶,匠心独俱,寓意深刻,堪称一绝。 这件海棠树干壶,壶身正好为一段海棠树干;壶的嘴和把柄,也做成树枝形状,好似从海棠树干上伸向两侧的几根分枝;壶盖隐现在由树干形成的壶身之上。盖上的钮,又似一根弯曲延伸的短枝。在壶身上,还粘贴有从分枝上长出的若干海棠茎、叶,点缀其间,显得生机盎然。整体造型,酷似一段海棠树干,故而名曰海棠树干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