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黑陶壶的修复

[日期:2011-08-19]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1986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一批新石器时期(距今6000至4000年)良渚文化的玉器、石器、陶器.其中一件黑陶双鼻壶弥足珍贵。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作为随葬品人土埋葬,历经四、五千年,由千上海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再加上地层叠压、器物与泥土粘在一起,出土时几乎没有完整者。少则碎成几十块。多则碎成百十来块。发掘时,考古人员连泥带土切割成比器物稍大些的土块,现场略做处理,然后送进工作室或专业场地做进一步处理。 修复时,首先将器物与泥土分离,将陶片器物取出。在土块上浇少量水,使上质湿润软化,用富有弹性的牛角刀剔去泥块,或者用小型皮管接通水源,边冲边洗。水管要细,水流要缓。泥土软化后将陶片逐一取出,再用软质毛刷蘸水后仔细清洗。清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灰沙陶、酥陶不得入水清洗,以防陶器人水后散架;其二,彩绘陶、加彩陶器不要入水清洗,以防色彩掉落;其三,细刻花的陶器要谨慎处理,不得使用质地坚硬的刷子洗刷,小心图案被处理模糊。冲洗完毕,将陶片的接茬处处理干净,以防拼接时错位。 清洗时既要将器物表里处理干净,又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面貌。 接下来是拼合粘接,拼接的方法有三种;由底至上,即底部、腹部、颈部、口沿一块一块逐步向上拼合粘接而成;或由上至下,口沿:颈部、腹部、底部逐一完成;另外也可以局部拼接,整体合拢。对破损严重、块数较多的器物。可将器物的各部分分类拼接,由小而大逐块拼接,最后整体合拢。对于破损特别严重的器物,可以将碎片逐块编号,按编号顺序逐块拼接,最后整体合拢。 粘接陶器的粘接剂品种较多,有乳胶、虫胶、清漆、502快速胶及环氧树脂胶等。 目前修复用胶一般是环氧树脂胶,该胶由甲乙两组组成,甲剂为粘接剂,乙剂为固化剂。接比例调配胶体,取少量环氧树脂涂于陶片拼接处,用力合拢,使之凝固。使用环氧树脂,宁少勿多,涂胶完毕,用棉花球沾酒精,将多余的胶体理干净,常温下2至3小时,胶体便完全固化。 拼接粘合后的残缺部位,需补缺复原,不论是考古发掘品,还是传世品,补缺一定要有科学依据,不可主观臆造。补缺的原则是宁缺勿滥,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目前陶器补缺材料一般采用石膏。 取医用橡皮碗,操作时先放水后放石膏,将石膏粉沫均匀地撒人水中,以水浸没石膏为准,用不锈钢工具搅拌调匀、不得有沉积物,不得留有气泡。调至浆糊状时,迅速将石膏糊填入残缺部位,速度要快,切人要准,动作要轻。常温下10分钟左右,石膏即发热固化成形。待石膏定型后,用金属利器将多余部分清除,修正造型,轻微的凹凸不平处可用木质细砂纸打磨,直至平整,补缺即告完毕。 一般考古发掘品修复残缺处用白色石膏处理,使补缺处与原器有明显的区别。有些器物需展览陈列,用矿物质颜色做进一步做色,使补缺处与原器物颜色相近,以增加展示的艺术效果。

标签: 陶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