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创期紫砂壶 紫砂壶刨根溯源

紫砂壶不像普通的日用品,轻轻地来也轻轻地去,它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活文物,里面沉淀了千百年来无数前辈们的思想和技艺,从一个侧面映照着中国的文化和生活,也因此它才值得人们长久的玩味。把紫砂壶当作一个把玩的物件时,如果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历史沿革,那会错过很多故事,也会少了很多乐趣。 经过严格的考证研究,美国三藩市亚洲艺术博物馆的谢瑞华女士把紫砂壶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了六个时期,起首是16世纪以前,从北宋中期到明代万历年间的草创期,紫砂壶制作至今沿用的“打身筒”、“镶接”、“挡胚”等基本手法于此时逐渐形成。这一时期诞生了紫砂壶的祖师和最初的紫砂壶,跟现在我们在市面上看见的紫砂壶可是很不一样的哦。 在紫砂壶出现之前,宜兴地区的人们就已经有了制陶行业,做一些上釉的缸瓮还有漆器,这些技术启发了我们的紫砂始祖湖滏金沙寺僧(也有传说此僧的紫砂技艺传自蜀山三姑夫人庙僧),古时候的和尚们没有什么旅游业上的应酬,所以生活比较简单和闲暇,于是平时这位金沙寺僧就跟着陶匠们学习一些手艺,并选用紫砂细泥制成壶坯烧制。正是冥冥中自有定数,当年还是书僮一个的供春于正德年间随着主人来到金沙寺,主人读书备考,他就得空跟着那位和尚学习了制壶技艺,抱着游戏的心态淘炼了紫砂泥并仿照树干上的树樱开始了制壶生涯,也是无意间开创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条耀眼支流。老和尚德行高深,淡薄名利并未在所制紫砂壶上留下任何款识,而供春正值顽童,壶制成后还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而这把承担着紫砂文化孕生重担的壶被读书的主人看见了,并且对其风格大加赞赏。是啊,有谁想过把好好的一把壶做成个灰不溜秋的树疙瘩形状呢?而这个在树上不起眼的疙瘩变成紫砂壶后就出了效果,时人以“朴拙”相喻,评价与日俱增,成为一时风气。的确紫砂泥杰出的可塑性使得不规整的自然造型得以艺术化的再现,给当时的制陶行业注入了一股颇为新鲜的血液。于是后来供春也从兼职升级到了专职,从书僮练成了大师,所制紫砂壶壶可谓既崇且重,紫砂壶艺术正式诞生,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供春和金沙寺僧的制壶风格都是以朴拙见长,形简神高。继二者之后,紫砂壶工艺得到了初步发展,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了,传人中又出现了四位大家:董翰、赵梁(一作赵良)、元畅(也传为玄锡、袁锡)、时鹏。这四位中的后三位继承了祖师的朴拙风格,而董翰则改道攻巧,首创了菱花式壶,据认为可能开创了日后的筋纹器造型先河。《阳羡茗壶系》评价曰:“董文巧而三家古拙,乃供春之后劲也”。四家之后又有万历年间著名艺人李养心,号茂林,以制小圆壶著称。李茂林最大的贡献是采用了专门的匣钵装壶烧制,使紫砂壶免沾烧制时其他缸瓮的釉泪,更加专业。董李两家的文丽工巧路线吹向了日后百家正名、百花竞艳的号角。 草创期的代表壶形有:提梁壶、供春壶、玉壶春形壶、寿乐堂壶、披云楼壶等等。